轉化班專區
1. 開悟登出的真義
● 「真實」與「虛幻」只是訊號量的差別
各位白天上班上學,或者在家裡,不管在哪裡,其實你眼睛所看到的,就只是一個像電視一樣的畫面,你從來就沒有活在你所認為的地方。你的公司如果在台北市南京東路,那麼你從南京東路坐車到這裡來,你認為你坐了交通工具到達了這裡。其實,你從來就沒有進行過這件事情,那只是你眼睛接收到的一個畫面,你接收到了一個視覺的訊號而已。如果你坐的是捷運,甚至可以坐在捷運的椅子上,你的手可以摸到捷運的椅子,你會想「明明就有啊」。其實,那只是你的觸覺接收到的一個訊號而已。
你一直接收著各種感官給你帶來的訊號,你就認為這一切都是真實的。其實,這只是一個夢。跟我們晚上做夢的時候那一層夢一模一樣,只是這一層夢境的訊息量大於你晚上做夢的訊息量。
各位如果有看過動漫,有一部叫做「刀劍神域」,「刀劍神域」的女主角問了男主角一句話,她說:「在遊戲裡面跟遊戲外面,到底有什麼不同?」結果這個主角回答了一句真理,他說:「沒有不同,只是訊息量多少的差別。」
哇!我一看,動漫裡面竟然講出了真理!真的是太不容易了,這就是真理。你可以看到莫子長得這麼精細、這麼壯碩,各種細節清清楚楚,莫子臉上的皺紋那麼清楚,這就是訊息量多、訊息量少。
最近我家買了一台VR,那不是我要玩的,是喬喬要玩的。她玩著VR就跟我說,她說在裡面的世界,比在外面的世界還要美麗、還要豐富。我說:「對啊!沒有錯啊!那就是訊號呀!」其實什麼是「真實」?什麼是「虛幻」?全部都是訊號、一切都是訊息,訊息量多、訊息量少,就只差別在這裡。
訊息有哪些:視覺的、聽覺的、嗅覺的、味覺的、觸覺的,甚至你的思想也是一種訊息。這些訊息,就讓我們認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裡面,以後的VR、以後的遊戲,相信很快就會像「刀劍神域」一樣,直接就可以把幾種訊號輸入進去你的腦袋,然後你就很難分辨真實世界跟虛擬的世界,到底有什麼分別?
● 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一個夢
古時候有一位禪宗的大師––永嘉大師,他寫了一首證道歌。裡面有兩句話,叫做: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」他說的就是他契入空空蕩蕩、證道的一個心得。夢裡明明有「六趣」,六趣指的是「六道輪迴」,「六道輪迴」在佛學裡面就是指各種生命的存在,比方說:動物、人、外星人、天人,或者鬼魂等等,這些不同的存在方式分為六種。他的意思是說,我的人生當我覺醒過來的時候,才發現其實一切只是一場夢,夢裡明明就有這些不同的存在方式、各種的生命模式,結果醒覺過來之後,才發現竟然是「空空無大千」。大千是指「三千大千世界」,指所有世界的統稱。也就是當他醒過來的那一剎那,才發現根本沒有世界的存在。
古時候的人用詞非常地文雅,講白了就是:做夢的時候,我們看見了整個世界、什麼東西都有,一醒過來才發現「完全是空的」,竟然沒有世界的存在。古人這樣講,現代還是一樣。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一個「夢」這個事實,絕對沒有改變過,不是古時候的世界是夢、現在的世界就不是夢,現在的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一個夢。
● 我們的「角色」再厲害,終究仍在遊戲裡
在我們的人生裡面,所有的現象都是故事,所有可以覺察到的都是現象。對於所覺察到的、你可以解釋的這些,全部都是故事,全部也就是我們輪迴的基礎。那麼「覺察」的本身,就是離開故事的唯一道路。
要找解脫的道路、解脫六道輪迴,或者我們想從這個世界解脫出來,到底路在哪裡?
「路」––其實就在那個「覺察」上面。當我們晚上做夢的時候,夢裡面的所有事情、所有現象、所有境界,不管它是什麼,不管它有多麼神聖,全部都是夢境。我們現在所處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況,所以不需要去探討說,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更加厲害、神通廣大,總有一天我可以變成超越整個宇宙的存在,這條路就像玩電玩一樣,你一直升級、你越來越厲害,但是你不管多厲害,終究仍是在遊戲裡面,再怎麼厲害,也不可能跑到遊戲外面來。
我們因為接觸了太多靈性的訊息,很多都在說一些高維度的訊息,高維度的訊息可以讓我們活得非常自在、非常愉悅、非常有愛,可以很喜樂,但是那個還在這個世界裡面、還在故事裡面,如果你要完全登出故事的話,只有「覺察」這一個途徑,除了「覺察」沒有別的。
各位都是尋找生命真諦的人,生命到底怎麼一回事,生命最終的真義到底是什麼,我們希望求個明白,在這個過程當中,或許你經過了許多途徑,找了很多的書籍、看過了很多的書、聽過很多的法,不管你經歷了什麼樣的尋覓過程,又或者你是自己去探究,你總能看到許許多多的東西,這許許多多的東西不管是什麼,無論它是一些哲學、一些言論,又或者是一段影片,在這個世界上,我們在尋找真諦的同時,我們其實跟每個人一模一樣,不是只有我們在尋找真諦,每個人都在尋找真諦,也就是我之前說過的在尋找一種徹底的圓滿。
人生不是圓滿的,那麼到底什麼是圓滿?你把它稱之為「彼岸」也好,叫什麼都好,每個人都在一種尋找的過程當中,過程中看到了許多事物,最後都證明這些事物並不能把你帶到生命的真諦那一邊。為什麼會這樣子?為什麼到不了?為什麼找不到?原因在於,生命的真諦並不在那一邊。
什麼叫不在那一邊?我打個比方,你現在打開手機可以搜尋任何東西,那麼你就搜尋你想要找的東西,但是你窮盡一生,在手機裡面無論怎麼搜尋,你永遠也不會找到生命的真諦,因為生命的真諦不在你看、你找尋的那一邊,搞錯方向了,你站在一個出發點去找,怎麼找都找不到,這個世界有無窮無盡的現象,你怎麼找都在現象裡面,你只能看到現象,沒辦法看到現象以外,所以你只要在一條尋找的道路上出發,你就會發現這條路是遙遙無期,永遠繼續下去。
你說,我已經向內看了。「內」在哪裡?你所謂的「內」到底又是什麼呢?
你認為的「內」是:「我的想法到底有沒有問題、我的內心到底有些什麼?」我告訴各位,這也不是「內」,這還是「外」。你只要去看,你就只能看到外面而不是裡面,這個是一個有趣的事實,你怎麼看都是看到外面。各位眼睛打開,你看著的是哪裡?「外面」,眼睛閉起來時,你看著的是哪裡?你稱之為「裡面」。那是一種想法、一種定義,只要你去看,其實全部都是外面。
為什麼四禪八定還到不了?四禪八定本身就是一個解釋阿,你能看到、你能感知到,你能感覺到的任何東西其實都不存在,唯一存在的是你對它的解釋。當你在一個定靜當中,你對那個定靜一作了解釋,定靜成立了。沒錯我到了,我到了四禪,四禪是什麼?是境界、現象。
問題不在你到哪裡,問題在你對它解釋了沒有?所以我們不用到四禪、不用到八定,才能去放下我們對世界的解釋,當下你接觸任何的現象,這一個當下,你看著莫子,把莫子放下,然後不要再生起其他的東西了,就這樣,一放下便是,放下了就什麼都是,所以它不需要一條道路,當下即是。就是因為我們以為有一個過程、有一條道路,我們才會走了這麼久始終找不到,因為它不是用找的。
「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一句話,我用這麼多話去解釋,但是往往有時候,我們可能要用十年、八年去解釋這一句話,見什麼相就非什麼相,都是如來;見莫子相,非莫子相,即見如來。莫子即非莫子,是名「莫子」,後面那個就是實像。所以我們看不到世界真相,只是我們抓著原來的那個解釋,見什麼東西,只要把所見的解釋放下來,即見如來。
● 沒有「人」可以開悟
我們所謂的登出、所謂的開悟,並不是我們這個身體、這個自我能夠達成的一個目標,首先這個要弄清楚。
開悟或者登出都是同一個意思,它指的是,你回到你原來的本自具足、本來就是的那個覺實身份,也就是我們的「覺察」。它指的是,你恒久地回到了你覺察的位置上。當你恒久地回到覺察的位置上時,你就不再認為你是原本的這個身份、這個角色,所以登出的人、開悟的人,並非原來的那個人。
譬如說,「莫子」開悟了,並非是莫子開悟,「莫子」只是一個身份認同的人格,他是由許多信念所組成的一個自我,登出它不是一件發生在「你」身上的事情,而是你原本就在那裡,你的覺察一直都在,從來就沒有丟失過,而且我們每一天都在使用覺察,只是我們立足點、我們的焦點,我們站的位置不在那裡,只是這樣而已。所以所謂的登出開悟,就只是你回到了原來應該存在的那個本來身份,而非這個虛假信念所組成的自我,無所謂誰登出這種問題,也沒有說登出是什麼狀態。狀態、境界都是被我們觀察到的對象,所有現象都存在於我們這一個自我,所以真正的身份不存在任何的狀態與境界。
同學:莫子您好,我想問,登出以後活著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?
莫子:
登出以後活著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? 你會覺得你是一個整體,而不是一個個體,然後你在一個整體裡面,看著你原來的這個個體,他也是你的一部分,大概只能講到這樣的一個情況。你是那個覺察,而覺察就是意識的總和。你所看到的一切世界,都是這個意識的一部分,你的覺察反而活在一個更空曠、更無邊無際的狀態裡面,然後你所見到的這一切,只是你空空蕩蕩的、無邊無際的意識裡面的一個小的部分而已,跟你原本的這個自我,是這個小的部分裡面更小的一個部分,就是這樣子活著。
同學:
莫子老師好!我想請問我們冥想和超渡食物、或者是量子觸療,我們觀想光的時候是來自覺察之光,還是這仍然是現象界?這是為了幫助人,確信在當下可以釋放、消融信念的一種過場?
莫子:
其實,整個夢都是你自己。所以不管來自哪裡的光,其實都是你的光而不是別人的光。即使你觀想說來自宇宙最深處源頭來的白光,它還是來自你自己的光。
因為這整個夢境其實是你自己,所以不管你怎麼觀想都沒有關係,那些光都是來自於你自己。是你在你自己的夢境裡面用你自己的光去消化、去消融你自己所產生的一些現象,全部都在自己的內在運作,在你的意識裡面運作,其實從來就沒有在外面。
同學:
莫子老師好,有些人他可能很努力,一天到晚都在不解釋但是還是沒有辦法開悟;有些人不解釋的時間很短他就開悟,這是不是跟他原本的人生藍圖定義有關?
若這個人的人生藍圖就是想要在這邊,他再怎麼努力再怎麼用力他也得不到的話,這個人再怎麼樣的不解釋,每天八小時都在做不解釋,待在那裡也沒有辦法開悟,是這樣嗎?
莫子:
不是這樣。因為人生藍圖是跟故事性有關係,而解脫而登出是跟故事外有關係。你離開故事就是離開藍圖,不管藍圖寫的怎麼樣,你只要輕鬆地安住在空空蕩蕩的覺察,它就不在藍圖之內。
因為藍圖一定是在解釋跟現象裡面,它是在我們的故事性裡面,所以離開故事性,根本就藍圖影響不到你。所以我們只要安住在空空蕩蕩的覺察,掉進去跟不掉進去的機會,跟它最大的因素是跟你的決心有關,而不是跟藍圖有關。
同學:
我有做過雙層的夢,如果我們現在在現實中是在做夢的話,那我們登出醒了之後,是不是又是另一層夢境?
莫子:
那就要看你帶著什麼信念,我們是離開信念而登出的。
我們平常的夢裡面,你醒過來只是從一堆信念所組成的故事,跳出來到了另外一個信念,一堆信念組成的故事同樣都是信念所組成的。但是登出的意義是說,我是從很多信念裡面,完全進入一個沒有信念的狀態,所以在那個狀態你不會有什麼任何的信念,那你就知道你跳的這一層是最外面的那一層。
我們最終的夢以外的東西就是那個覺察,所以你立足的根基如果是在那個覺察,那就是最後一層,而不是意識裡面那些信念所組成的故事。信念所組成的故事一層一層,不管多少層,它都是你覺察的對象。而我們登出是登出到覺察的部分,而不是被覺察的對象。
所以你不管怎麼登出,或者夢醒,你都是在那個被覺察的對象,它還是在故事裡面。所以你登出是登出到那個覺察的本身,就是這樣。那個地方是空空無一物,所以就不在這個故事性裡面,故事裡面可能有很多層,但是故事外什麼都沒有。
同學:我們人生都有一些理想或是一些願景,那麼在我登出了以後,會影響我放掉原本我對願景的抓取嗎?
莫子:
登出後這個就不是你了,你是那個看著,然後看著自己有一些願景。
你要不要願景我不知道,只是你的主體會在那個「看」而不是你原本的這個人物,你現在是你扮演的這個人物嘛! 其實他只是一個戲服而已,你穿這個戲服扮演著你現在的角色,然後你這個角色有一些願景,你登出之後開悟了你就在那個「看」,永遠就站在那個「看」,你看著自己在那裡演戲。你要不要有願景都可以,但是你還是看著自己,看著這個所謂的自己,但是他已經不是你的主體,也沒主體,是在那個看。
同學:所以我也可以變成超級玩家了?
莫子:可以,當然可。
同學:
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「全面啟動」這部電影?就是關於夢的那部電影,我們最近有個功課是告訴自己這是夢嘛(編按:請參考日課「告訴自己現在是一個夢」)我藉由那個電影的感受,然後能夠進入周圍都是夢的感受這樣子。不知道莫子對這部電影有什麼樣的體驗?還是可以跟我們分享?
莫子:
這一部電影它有好幾層夢境,其實跟我們這個世界一樣,我們也有好幾層夢境。我們這一層夢就是一層夢境,你平常做夢的時候也是一層夢境,其實有時候會有好幾層出現都有可能。應該是說,所有的夢境包括我們現在這一層夢境,全部只是一個意識的現象而已。你在意識裡面去幻化出一些情境,這個叫做「夢」。
那其實都是一樣的。我們在這裡也一樣、在夢裡面也一樣。所以這裡是夢的原因就是,我們現在這個當下是去用信念去幻化出的情境,只是這樣子而已。
整部電影也都是這樣子,就是用意識幻化出、用信念去幻化出情境,就是這樣子。包括電影裡他老婆的存在也是,他老婆已經死掉很久了,結果在他夢裡面的某一層卻是存在的,還可以在那裡跟他生活,那就是信念的幻化,「記憶」,應該是這麼說。所以一切都是信念所幻化的,你說顯化也可以,就是這樣。
● 開悟是一種存在於徹底圓滿的模式
開悟的時候是什麼狀態?或者說,回家之後到底是什麼?我們的語言邏輯沒有辦法超越「能」、「所」,所有語言的邏輯都在二元性當中,所以討論不到那一塊。語言裡所有的邏輯都在故事性裡面,都在二元性裡面,最多最多只能討論到這個最基礎的二元性,再上去就沒有了,故事外是完全無法討論的。所以跟你講再多,那都是用來表達有這麼一回事,如此而已。至於是什麼,你們要親自去看,沒辦法討論。
有人問說:「開悟的時候,到底有沒有意識?到底知不知道?」當你一知道什麼,就有「能知」跟「所知」,你就不是開悟了。有「能知」跟「所知」當然就不是開悟,所以開悟你一定什麼都不知道。一定什麼都不知道,那不是斷滅嗎?那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?告訴你,什麼都有。
好奇怪,什麼叫什麼都有?所有一切形容,只是為了要做一種表達、有這麼一回事,那至於那一回事是什麼,請各位自己去看、親身體驗。在二元性的世界裡面,因為有「能」、「所」就有二元的存在,一切都不是圓滿的,一有能所就不圓滿。因為有了二元性、「能」跟「所」,你所體驗的一定不是圓滿的,它一定只是片面的,你不管體驗的是什麼,即使你把它稱做「圓滿」,那也只是一個稱呼而已。圓滿,不是所體驗的東西。
世界上,為什麼大家尋找了半天,誰都找不到圓滿、徹底的圓滿?因為它不是一個所體驗的到東西,它是一個存在的狀態。其實也不能稱之為「狀態」,你可以說是「存在的模式」––存在於徹底圓滿的模式。這樣的分野也是一種邏輯性,故事內一定不圓滿,故事外才是徹底的圓滿。聽起來,就是這麼一回事。但是那到底是什麼?你只能自己去看,沒辦法講、不可說;如何到達,沒有門、也沒辦法講。
● 以一體性的觀點來觀察這個世界
我們在登出的時候,到底如何驗證?這個部分跟你入眠有關係。因為入眠的時候,我們回到了那個覺察的位置,我們在覺察的位置可以很清楚,因為它是恒久的覺察。你真正登出開悟了之後,你就站在了恒久的覺察的位置,既然是這個位置,所有覺察的對象你都會看得清清楚楚,包括你睡眠的時候,如何進入睡眠?如何做夢?但是這一些,並非開悟後一開始就會馬上出現,它也要穩定之後才會出現。
所以你要驗證「是不是到了」,這個很難馬上去做驗證,但是有一個很容易去辨別的方法是,你自己會非常清楚地知道,你原本是用一個「個體性」的角度在看世界,你原本覺得你是世界裡面的一個微小的個體。這個深深的信念在我們的身上,一直都是如此,即使你說我跟世界是一體的,你不管怎麼說,你還是認為你是個「個體」,這個一體性是用說的、用想的,而非證到那個地方。但是當你開悟的時候,你就會長久處在一種「一體性」當中,你以一體性的觀點來觀察這個世界,整個世界是在你裡面,而不是外面。這個就是一個很大的分別。
所以由這一個部分,你自己可以做一個簡單的驗證,如果你長久都處在一種一體性當中去觀察世界,而世界對你來說只是許許多多的信念在你眼前流過,一切都在你裡面發生,這樣子的一個視角你就可以驗證為,你已經站在那個覺察的位置來生活了。
同學:
莫子老師好,如果我們這輩子登出開悟了,那麼到了下輩子還會保持在這個狀態嗎?還是說下輩子還會忘記?假設未來在投胎的時候,在入胎、住胎、出胎的時候,如果還是能夠保持這個觀察者的角度,是否就可以把這種開悟登出的狀態延續下去?
莫子:
其實很容易驗證。
就是你現在開悟了之後,你的睡眠都能夠百分百知道自己滑進睡眠當中,然後在夢中你也清楚知道自己在做夢,醒來的時候也清楚知道自己醒來。那個覺察整個睡眠的過程,覺察都能夠覺察著,那你就有一點點把握能入胎不迷了。
這是可以驗證的,你登出之後,你可以用睡眠來驗證自己。睡眠也是一種中陰的狀態,所以你用睡眠去驗證自己,大概就知道自己穩定不穩定。如果你在睡眠的整個過程當中,每天都是一樣,你都能覺察著整個睡眠的過程,然後很穩定的話,你在中陰的時候,你即使死亡也能入胎不迷,你自己可以決定要不要入胎。你要重新入胎的話,你也可以覺察整個入胎過程而不迷。
同學:請問登出是此生,還是永遠的登出?
莫子:
它是有可能會退轉的。就是你剛登出的時候,你跟這個世界的距離不是那麼遠。你雖然已經抽離了這個故事性,但是跟這個世界的距離不是那麼遠。如果有發生比較龐大的一個現象,有可能把你拉回這個個體性,拉回個體性,就變成要重新再登出。登出照理說,它是一個永遠的狀態,只要不被吸回原本的個體性,它是一個永恆的狀態。
同學:那我們可以確認自己是不是登出嗎?
莫子:登出自己一定會知道啊!因為那是存在狀態的一種徹底的改變。
同學:
如果我們真的到家了,要如何去印證呢?像有些大師,他是看到、碰到旋渦光,他就滾進去了,有的是看到常寂光,那個亮得不得了,也有的是聽到宇宙之音等等,各種現象都有,是用這些跡象來驗證?
還是說,會有老師出現來發畢業證書?在禪宗的故事裡說,老師父都會說:「嗯,就是這個」還是說,文殊菩薩真的會帶著畢業證書來發?我的問題就是,因為我們一路都要不解釋嘛!莫子老師特別交代,我們修行的過程中一概不解釋,那一概不解釋,我最後怎麼知道我到了呢?謝謝!
莫子:
這個問題很有趣,我怎麼知道我到了?我不需要知道我到了阿!因為一概不解釋嘛!
你對所見到的一切都是幻象,如果你覺得老師來跟我說「到了」,是真的到了嗎?不知道!不一定!你怎麼去驗證老師說的這一句話呢?文殊師利菩薩來了,你怎麼知道那個文殊師利菩薩是真的呢?對不對?你看見常寂光了,會不會是忽然有人放煙火,或是隔壁開探照燈,然後突然你看到天空好亮,就以為那就是常寂光,你怎麼知道那是什麼?所以不需要去印證,唯一的印證很簡單就是,你跟現象到底有沒有黏在一起。
你跟現象如果是黏乎乎地黏在一起,那就絕對不可能到。你登出之後,你看現象是隔了一層很大的「空」而看到現象,你跟「空」是黏在一起的,現象跟「空」也是黏在一起的。你是一個整體沒有錯,但是你是看到空再看到現象,而不是黏在那個現象上。你站的位置永遠是在那個覺察的位置,這樣子,整天過下來你都是這樣子,這個就是最好的印證。
另外就是說,整天過下來,那睡眠呢?你睡覺的時候,你是不是能看著?清楚地覺察著你入夢,清楚地覺察著你醒來,所有的睡夢的過程當中,你是不是能清清楚楚地覺察著這一切發生,你如果都是這樣子的話,你就已經到了。
就這麼簡單。
同學:
以前有看過您的影片,提到一位叫「李爾納・杰克伯森」的開悟者,後來我有找到他的書,我發現跟您敘述的一些過程很雷同,但是可能有些名詞不太明白,要跟您請教一下。順帶一提,我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,第三眼的部分一直旋轉,我不曉得這是錯覺,還是這本書是具有能量的?書中多次講到開悟的臨在、我在思考,「臨在」是不是就是您所提的「空空蕩蕩的覺察」呢?
莫子:
沒有錯,安住在覺察上就是叫臨在。
同學:
書中他敘述自己第一次開悟的經驗,說他感覺到被愛的合一淹沒了。然後一切都是完美、一切從內部發光,完全處在極樂的狀態,這個時候他一邊走、一邊感覺所有的事情充滿神奇,一個超然美麗的世界。
可是在這個時候,因為莫子所說開悟是完全掉進去,他這樣的話算是真的開悟嗎?還是說那時候是一種境界?開悟過後回來了,之後還會保持這樣的境界嗎?還是說慢慢會回歸於正常?觀察者的角度還是會在?那在這個世界體會到一些境界就不會再有了?角色的能量等級又跳回200之類的?
莫子:
那是他的一種境界,可能是開悟前的一個過程。
真正開悟的時候,其實什麼都沒有,沒有感覺到什麼合一的感覺,也沒有感覺到神聖、美麗阿這些東西都不會出現。但是在這個之前,因為你安住在很深的覺察,你可以感覺到你跟世界的一體性。
那種過程裡面可能會帶有一些強烈的感受。但是到了後面,真正契入那個空、契入那個覺察的本身的時候,其實是完全沒有東西的。這樣的境界慢慢會回歸於正常,觀察者的角度就變得特別明顯,你就會完全以一個觀察者角度來生活。
不一樣的是,開悟前我們會以我們這個身體、以我們這個角色為一個主體來面對這個世界,但是開悟之後,你完完全全會用觀察的一個角度看著自己,在這個世界裡面行走、運作……等等,你跟這個身體、跟世界好像有一種距離感,完全是一個觀察在那裡。
另外,不太會跳回能量等級200。因為角色是這樣子,我們平常角色運作一定會在我們的情緒,我們對外面的認知,然後帶給我們情緒,我們就會在那個情緒裡面運作,情緒就會帶來頻率的高低。
所以你開悟之後,你完全是一個觀察者在看著自己去運作的時候,你即使帶著情緒,那個情緒馬上就會不見、被你消融掉,所以你不會維持在一個低的情緒,你會在一個空空蕩蕩的狀態去維持這種狀況。這種空空蕩蕩狀態就會來到700到1000這個範圍,即使之前是在100開悟,但是開悟之後,回來就一定是700或800以上。
● 保持「覺察」才是消融信念最佳的方式
在我們的世界裡,根本就沒有別人,每一件、雙雙件件所遭遇的事情,都是自己所投射的。當我們遇到一個回饋,就是我們解套的一個機會,同時,也是堆疊如山的一個機會。我們要把這個結給打開,還是讓它無止境的繼續擴展,就看我們在那個當下如何看待。
最好的方式就是覺察著它、不理它,這是最好最好的方式,沒有比這個再好的方式。退而求其次,可以看我們的影片,用損益法的「損」的方式去看待(編按:請參考影片第84集),但是那都太慢了,因為我們的信念一直起來,我們一直活在信念起起落落的瞬間,我們來不及把這個信念解決掉、消融掉,下一個信念就又來了。所以最好的方式是,只能讓我們自己活在覺察當中。
為什麼佛學上叫做悟後起修?在還沒有覺醒過來以前,每一個信念,我們都是一直在堆疊它而已。我們把我們的世界一直增加、一直增加,我們何曾在消化我們的世界?所以直到你每天都完全安住在覺察之後,我們才會有機會消化我們的信念。每一個信念經過我們,我們只是單純的看著它、讓它過去、不抓著它,這樣信念就會消失,這樣我們的世界就會不斷地在你眼前消失,消失到最後,真的會整個世界都不見了,那你就成為了一個徹底圓滿的存在。
這需要一些時間,不是我們覺醒了之後就沒事了,悟後還有一段路要走。
● 登出之後,只是開始步向真相的一條路
在這個虛擬實境的夢裡面,它有幾個階段,登出會有幾個階段。我們現在常常會關心一個問題,這是一個夢,那旁邊的人到底有沒有、存不存在?還是存在於另外一個空間?還是……?對這個問題,其實完全不需要去理會它,因為,這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,不管怎麼看待現在這個狀態,你要求的始終是一個「真相」,真相才是最重要的,才是最後去體會到的。
這個「真相」在你登出之後,其實都還沒有真正的體會到,登出之後,只是開始步向真相的一條路––「悟後起修」。你登出之後,還會覺得有世界存在、還會覺得有人存在,而且你特別會想去幫助這些其他的人登出,然後慢慢、慢慢地,你會消化掉所有的信念––「有人存在、需要你幫助」的這個信念,你慢慢會把它消化掉。
在消化過程當中,你會經過很長的一條路,所以各位不必擔心說「有沒有人存在」,就算你登出了,還是有人存在,人、事、物都存在,只是你站的位置不一樣了,你是站在覺察的位置,看著空,然後,才看到這些人、事、物的現象。所以你一直會消融你所看到的現象,這是一個過程。
慢慢才會走到一切完全都是空的。但是越空的時候,你的滿足感就越大,這個到時候才能體會到。